顯示具有 2古典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台北愛樂歌劇坊」《可愛的牧羊女》聯手台洋劇團與不貳偶劇布袋戲唱歌劇!? -- NAG
在國內推出過無數歌劇經典的台北愛樂歌劇坊, 今次將挑戰適合闔家同樂的歌劇製作,演出莫札特《可愛的牧羊女》 、拉威爾《頑童與魔法》兩部饒富童趣創意的歌劇作品,其中《 可愛的牧羊女》更將聯手台洋劇團與不貳偶劇, 以台灣傳統布袋戲呈現!5月4日到5月6日於中山堂光復廳, 帶觀眾徜徉奇幻的歌劇世界。成立13年的台北愛樂歌劇坊, 每年定期推出各式經典歌劇作品,透過創新與多元的表演形式, 每每為台灣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音樂總監邱君強表示:「 往年我們做過好多部喜劇和悲劇的作品, 這次我們想做不只大人能看,小孩也能輕鬆理解的歌劇」。《 可愛的牧羊女》是音樂神童莫札特年僅12歲時, 根據傑維爾夫婦共作的劇本《巴斯丁和巴斯丁娜的戀愛》創作而成, 講述一對小情侶化解了戀愛矛盾充滿歡笑的溫馨故事。「 它劇情簡單可愛,只有三個角色,非常適合透過偶戲來呈現。 歌劇本來就是個綜合藝術,它戲劇的表演呈現方式有太多種, 這次很高興和偶戲合作,讓我們有機會綜合兩種表演形式。上半場《 可愛的牧羊女》歌劇唱德文,布袋戲演出中的對話又使用台語, 形成有趣的對比。」音樂總監邱君強說道, 這次把布袋戲搬上歌劇舞台, 特邀致力於東方古典偶戲藝術推廣的台洋劇團和不貳偶劇合作,「 偶比起人可以有更多的表演方式,像是人無法飛起來, 也沒辦法讓真正的羊上台演出,但這些偶都可以做到, 所以非常適合歌劇表演」台洋劇團藝術總監羅斌表示。 全劇除了以德文演唱外,戲中也特別加入了台語口白, 為整場演出增添了濃厚的台灣味,而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也表示:「 現在的布袋戲大多以講話、口白為主,但歌劇都是用唱來表現情緒, 這次由歌手唱、戲偶搭配做出各種感情變化,是很特別的嘗試」。 下半場演出拉威爾充滿奇幻童話元素的《頑童與魔法》, 以不想做功課的調皮男孩搗蛋揭開序幕, 頑童的一連串惡作劇使周圍的傢俱、物品都活了起來,群起反抗! 像是劇中熱騰騰火焰對頑童憤怒控訴的橋段, 由花腔女高音以高難度炫技式唱腔呈現,戲劇張力十足。 全劇以不可思議的情節,以及融合了浪漫樂派詠嘆調、 爵士節奏與藍調色彩的音樂貫穿,導演陳昶旭表示:「 這齣故事雖然簡單,但音樂流動性很高,所以在舞台的視覺呈現上, 我也搭配了豐富的效果和可看點」。 台北偶戲館館長許嘉芬開心表示, 很高興台北愛樂這次讓歌劇和偶戲結合在一起, 我以前在匈牙利學偶戲, 其實這樣的表演藝術形式在匈牙利並不陌生。 謝謝台北愛樂把這場演出的記者會舉辦在偶戲館, 藉這個機會也能彰顯出我們偶戲館希望將偶戲傳統延續的理念。
台北愛樂執行長丁達明表示, 台北愛樂歌劇坊從2009成立到現在已經11年, 這麼多年都在培育國內青年演唱人才和導演,製作了很多部歌劇, 但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跨界合作。 之前一直跟邱君強老師和陳昶旭導演討論還能有什麼可能性, 於是今年我們結合了偶戲演出。 去年年中我們就決定了今年要演的劇碼,那時考慮要和偶戲結合, 所以我們到大稻埕拜訪了台原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 因此認識台洋劇團羅斌和不貳偶劇郭建甫, 然後又想到跟專業的台北偶戲館合作推廣講座, 而台北偶戲館的館藏當初就是林經甫董事長捐贈的, 這樣的串聯使我們一加一大於二,真的是個很難得合作的機緣。 台洋劇團藝術總監羅斌也說, 我們把台灣優雅的布袋戲與西洋音樂融合已經做了20年, 也做得滿成功,曾在世界50幾個國家表演過。 很高興這次和台北愛樂非常優秀的音樂家、歌手、導演合作這部戲, 它是部很快樂、幽默,非常適合年輕人甚至小朋友來看的歌劇, 這齣戲的重點是有很美好的音樂,很適合入門歌劇世界, 我希望能看到很多大朋友、小朋友一起進場笑、一起欣賞音樂。 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表示,我們耕耘傳統戲曲、 布袋戲已經有段時間了, 我們也一直很希望能把這樣的傳統藝術跟當代或古典的優美藝術結合 ,美的東西我相信都有共同點,相信一定會讓人有所喜歡、 有所發覺,這對不論是傳統或各種藝術呈現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這次布袋戲和歌劇結合,對我們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演出方式, 尤其劇情內容又非常地輕鬆趣味,在台灣很難得有這樣的結合, 這兩個搭配起來不論是聽覺或視覺都是非常新的概念。 導演陳昶旭也說,《可愛的牧羊女》和《頑童與魔法》 有個特別共同的元素就是魔法、魔幻, 對劇情推動有不可或缺的力量。《可愛的牧羊女》雖然故事簡單, 但呈現了古今中外不論哪個年代、文化背景,都會出現的愛情狀態「 在一段感情關係中擔心對方移情別戀的不安全感」。《頑童與魔法》 中的頑童因為生氣而破壞傢俱、欺負動物, 因為他的舉動讓所有物品活了過來質問他, 最後頑童懂得去擁抱他所造成的傷痛,最終獲得原諒。
這次演出大家除了能聽到歌劇和偶戲的結合外, 還能聽到非常多不同的音樂風格。《可愛的牧羊女》 是莫札特很早期、12歲還是小孩就寫了這部歌劇, 他是從法國劇本改編而來, 大家可以聽到旋律有法國巴洛克時代歌劇的語法外, 還有一些韓德爾神劇的語彙會出現, 有些地方又比較像是德國藝術歌曲的節奏方式,本身就非常多樣。《 頑童與魔法》中有點爵士、藍調音樂,也有法國的藝術歌曲風格, 還有像是大歌劇格局中非常華麗的花腔段落, 雖然劇短短的但包含了這麼多風格,使整部劇非常緊湊、快速, 欣賞起來會很雀躍盎然,劇情也牽涉到母子, 以及人與自然事物的關係,所以相當適合各種年紀的人欣賞。 台北愛樂歌劇坊-莫札特《可愛的牧羊女》、拉威爾《頑童與魔法》 ,將於5月4、5、 6日晚間7點半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進行三場演出, 透過富含創意的表演手法,呈現歡樂活潑劇情與浪漫動聽的音樂, 帶給大小朋友耳目一新的歌劇體驗!(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
Tag :
2古典音樂,
《力晶2021藝文饗宴:幸福之聲-孟德爾頌協奏曲音樂會》莊文貞、嚴俊傑、廖皎含、林冠廷、張景婷聯手給您最幸福的音樂 -- NAG
在力晶文化基金會的鼎力贊助支持下,今年特別為「 繼莫札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菲利克斯.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之協奏曲作品創辦獨立音樂會。 從1750年巴赫逝世到1809年孟德爾頌出生, 有著將近六十年的時空隔閡;正是孟德爾頌找到了巴赫《 馬太受難曲》曲譜並透過親自指揮發揚其偉大, 讓世人不再只將巴赫視為管風琴演奏家, 而改以作曲家的角度重新定義巴赫。有著這樣精準眼光的孟德爾頌, 出生於富裕且愛好藝文的家庭, 在非常年輕時即展現過人的作曲才能。《力晶2021藝文饗宴: 幸福之聲-孟德爾頌協奏曲音樂會》以〈 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仲夏夜之夢》序曲、〈 G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為愛樂人士獻上孟德爾頌從14歲至35歲、 從青春期邁入壯年的音樂歷程。5/16(日)14: 30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讓這位「最幸福音樂家」撫慰您的心, 帶來滿滿正能量!
《仲夏夜之夢》序曲為本次音樂會的開場曲, 是孟德爾頌17歲時以莎士比亞戲劇為本創作出的音樂會序曲, 原著的夢幻劇情讓此曲的旋律色彩甜美亮麗, 亦可看出孟德爾頌從小深受文學戲劇薰陶的深厚底蘊。《 仲夏夜之夢》 序曲將由著名指揮莊文貞與她所領導的長榮交響樂團攜手呈現。 莊文貞1996年時就以最高分考入師大研究所指揮組, 1997年又獲得中奧學術交流獎學金, 遠赴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研究樂團指揮; 回國後指揮長榮交響樂團先後於國家音樂廳、 日本東京國際會議中心、美國洛杉磯及上海音樂廳等地演出, 是身經百戰、默契一流的最佳拍檔。 莊文貞提及自己國中時其實有過和同學演奏〈 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的經驗,「 當時就覺得孟德爾頌的作品曲式非常完整,旋律非常優美, 和聲也非常多變。現在雖然時過境遷, 也多了人生上的歷練和複雜故事, 我卻還有機會以指揮的身分來詮釋孟德爾頌的曲子, 重溫舊夢的感覺非常特別,能夠感受到當年單純美好的小幸福, 所以特別珍惜這個機會!」〈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為孟德爾頌在1844年完成的創新之作,一問世就獲得空前成功! 此曲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所寫之小提琴協奏曲合稱「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但也唯獨此曲運用小調營造輕柔婉約之浪漫感情, 且三個樂章之間以連續演奏的型態呈現, 在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風格獨樹一幟。 音符中隱藏著對兒時好友費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惺惺相惜的細膩友情,1845年此曲在德國首演時, 費迪南還被指定為小提琴獨奏。 這樣風格獨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將由曾獲選為德國代表性樂團「 慕尼黑愛樂」第一位臺灣團員的卓越小提琴家張景婷呈獻。 張景婷曾兩度入選文建會「音樂人才庫計畫」, 自2015年離開慕尼黑愛樂後又先後在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與深圳 交響樂團擔任樂團首席,亦在國內多所大學內舉辦小提琴大師班, 演奏與教學經驗深厚。 張景婷認為由於孟德爾頌自身學音樂的背景所致,〈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他的作曲速度來看明顯慢了許多, 故還必須依靠身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首席的朋友─ ─費迪南.大衛的諸多幫忙。〈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的首演就是由大衛費迪曼擔當小提琴演奏, 但當時孟德爾頌的身體狀況不好,居然無緣在首演指揮。 好在該曲大獲成功後的半年兩個朋友還是一起上台再演出了一遍,「 整首曲子表達出對大自然的嚮往、人性的純真與慾望的追求, 既需透明純淨的技巧又要很有感情地去演奏。」
〈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 是孟德爾頌14歲時在充滿愛的溫暖氛圍下所創作, 與姊姊共演同樂的溫情之作。知名鋼琴家廖皎含將攜手鋼琴、 室內樂雙博士林冠廷,聯合樂團出演此壯觀獨特的雙鋼琴協奏曲。 廖皎含2001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演奏碩士文憑, 之後更曾在總統府與國家音樂廳演奏, 並長期與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長榮交響樂團、 莫斯科Musica Viva室內樂團等國內外樂團合作, 她的琴聲感性與敏銳兼容並蓄,廣獲樂迷喜愛。 林冠廷14歲師承莫斯科音樂學院,後獲聖彼得堡「 邁向音樂大師之路」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也曾與聖彼得堡愛樂交響樂團、 匈牙利廣播交響樂團和保加利亞愛樂交響樂團等國際著名交響樂團一 同演出。兩人超越鋼琴獨奏以外,擅長與多人合作的舞台親和力, 對於演奏這首〈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而言實不可或缺。 廖皎含描述道〈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的特殊之處:「 大部分雙鋼琴協奏曲,兩台鋼琴的演奏比重一樣感覺也一樣,但在〈 E大調第一號雙鋼琴協奏曲〉裡兩人彈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孟德爾頌在這首協奏曲中用了很多技術,很多音階,很像高級哈農, 但也給了我跟冠廷很大的空間,演奏時甚至有很多獨奏的片段, 所以觀眾還可以聽到我們完整彈完一首曲子的演奏。 我非常期待這次的孟德爾頌音樂會,希望跟冠廷合作愉快。」 林冠廷也提及自己剛從俄羅斯回來第二年, 深刻了解到去年跟今年對於台灣和全世界來說都是特別困難的時期, 而在台灣防疫措施的實行下還足以維持藝文的演藝活動, 他對此感到非常榮幸,也直言這樣的演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G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將為這場盛宴壓軸收尾, 孟德爾頌在22歲時僅用了短短三天便將此曲譜寫而成。 他在壯遊蘇格蘭與義大利後視野更加開闊, 旅途完結後隨即在慕尼黑舉行首演,孟德爾頌更親自負責獨奏, 可說是最能表現出他青年時期創作高峰之作。 當天將執手演奏此曲的是13歲勇奪第三屆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音 樂大賽第三獎、14歲獲得日本第四屆濱松鋼琴學院比賽第一獎, 成年後更憑唱片《Chun-Chieh Yen Debut Album》 獲頒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古典演奏獎的知名鋼琴家嚴俊傑。 他曾兩度奪得奇美文化藝術獎,是國內七年級生音樂界代表性人物。 嚴俊傑對於孟德爾頌的感覺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 在十四歲時就已是非常重要的鋼琴教育家及演奏家, 二十歲時就演奏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及指揮巴赫的《 馬太受難曲》。其實他死後受到非常大的讚賞, 很可惜在這一百年來因為華格納帶來的新音樂風潮, 對他的評價居然不斷下降,說他是富公子哥或寫的曲子沒有深度。 孟德爾頌其實是這一百年來不可多得的瑰寶, 我覺得我們現代音樂人不只要發掘巴赫,更要發掘孟德爾頌! 」5/16(日)14:30,歡迎進入臺北國家音樂廳, 與一起走過這兩年風風雨雨的朋友們欣賞《力晶2021藝文饗宴: 幸福之聲-孟德爾頌協奏曲音樂會》的幸福曲目,平靜享受, 慰撫心靈。(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
Tag :
2古典音樂,
吳曜宇&台北愛樂《杜呂弗勒:安魂曲》「這場音樂會最大的主軸是『生命』,每一首曲子都跟我們活著有關。」-- NAG
適逢法國音樂巨匠杜呂 弗勒(Maurice Duruflé, 1902-1986)逝世35周年,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將以台 灣首次完整管弦樂版加上管風琴編制,原汁原味呈現杜呂弗勒最著名 的大型作品《安魂曲》。由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吳曜宇 領軍,聯手台北愛樂合唱團、次女高音鄭海芸、男中音陳集安,4月 10日於國家音樂廳磅礡登場。杜呂弗勒《安魂曲》(Requie m, Op. 9)是其少數留存創作中最為出名之作,並與佛瑞《安魂曲》(Re quiem, Op. 48)被視為19世紀以來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合唱作品。「安魂曲」 是天主教彌撒儀式中為悼念逝者而作的音樂題材,杜呂弗勒將整部創 作基於安魂彌撒的聖歌旋律,且在中世紀調式中融合了印象主義的音 樂色彩,強調回歸法國優雅、簡約的古典傳統, 並兼容古今的創作精神。杜呂弗勒為《安魂曲》共譜寫了三種版本, 本次音樂會將呈現有管弦樂團、合唱團、獨唱再加上管風琴的版本, 也將成為此一大編制在台灣的首場完整演出!同場也將帶來法國兩大 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與佛瑞(Gabriel Fauré)的兩首作品。音樂會首先以印象派先驅德布西《牧神的 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開場,此曲靈感來自法國詩人馬拉梅的田園詩《牧神的 午後》,德布西擺脫傳統調式,透過細膩的聲音與色彩,描繪了人身 羊首的牧神在悶熱的午後,於現實與夢境間徘徊上演蠢蠢欲動的慾望 與幻想。《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原是梅特林克的愛情悲劇作品,佛瑞受託為其 創作配樂,完成了四個樂章的戲劇管弦組曲,其中帶有優美動聽旋律 的〈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更是流傳至今最膾炙人 口的樂段。「有別於去年演出的德式音樂,這次曲目安排以法式音樂 為主,目的讓樂團認識不同的音樂美學」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音樂 總監吳曜宇表示。除了法式音樂外,本場音樂會也將演出馬勒( Gustav Mahler)取材自《少年魔號》(Des Knaben Wunderhorn)詩集中的〈原光〉(Urlicht),以 及其取材自德國詩人呂克特詩作而成之《呂克特歌曲集》(Rück ert Lieder)中的藝術歌曲〈世界遺忘了我〉(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兩部作品的獨唱由男中音陳集安擔任,詮釋馬 勒音樂中儘管哀傷卻又撫慰人心的情感,藉由音樂昇華到生命永恆的 境地。
音樂總監吳曜宇表示:「這場音樂會最大的主軸是『生命』,每一首
男中音陳集安表示,上禮拜在一場講座,我和鋼琴搭配唱了這次要演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
Tag :
2古典音樂,